《3—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提到,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,要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,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、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。区域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,没有适宜的活动材料,就没有高质量的区域活动。为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,推进区域活动更好地开展。近日,我园开展了益智区的区域学习活动。
理论学习 共同成长
活动前,老师们参考《领域关键经验与教育建议》《0~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》等书籍,共同学习、回顾各年龄段幼儿科学领域及益智领域的目标,梳理各年龄段的核心经验,学习相关理论知识,了解益智区环境创设的特点。






走进现场 共同观摩
中二班的杜老师分别从材料名称、设计意图、目标指向、多种玩法等方面作生动介绍。并结合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,提供了极具启发性、探究性的益智区玩具和材料,最大化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。结束后,观摩教师各有侧重,对区域设置的科学性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、材料投放的适应性、层次性,幼儿的参与性和专注程度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,同时观摩过程中认真记录,发现问题,进行合理评价。
聚焦问题 分组研讨
1.互动研讨
每个年级分组进行,在互动研讨中,每个教师都身兼双重身份:一是“幼儿”身份,想幼儿所需:如果我是孩子,我会喜欢怎样的沉浮游戏?二是“教师”身份,探讨“如何呈现出材料的层次性,进而为幼儿的深度探究提供更多的可能。”
2.头脑风暴
每个年级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,分析和设计体现层次性的益智区游戏,详细说明游戏的材料投放和玩法,并阐述设计的游戏使幼儿哪些学习品质得到发展和提升。
3.智慧分享
面对不同能力的孩子我们在材料投放上如何推进并体现层次?每个年级组的老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分享了智慧的结晶。
实践投入 创设区域
各班教师根据本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、已有经验及能力发展水平,充分利用空间进行规划,并精心设计适宜的游戏,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益智区域操作材料。
总结反思 步骤梳理
通过本次教研活动,老师们对环境以及如何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,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,在感知环境与幼儿成长关系的同时,明确了环境的教育价值,明晰了自己班级在环境布局、材料投放上的调整方向。相信老师们会以本次教研达成的共识思路为起点,努力让有限的班级活动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。